烹饪最实用经验知识
关于烹饪最基础的知识这个问题,我想大多数会做菜经常做饭的应该都知道,给大家归纳下最实用的经验作为抛砖引玉。
1、糖,是万能的,别怕,不管是任何菜式,出锅前放一丢丢,总会遇到你想要的味道;(糖,不是为了让菜变得甜腻,而是作为味引,激发出足以挑拨你味蕾的口感)
2、豆瓣酱在肉类处理上,是不会犯错的存在,最简单的,放油,放豆瓣酱和肉沫,加一点点料酒去腥,就可以得到满满一碗辣肉面的肉酱,放在冰箱里吧,什么时候饿了,下碗面条浇一点这个肉酱上去,端在面前,是一碗面条吗?不,是一碗准备时间只需要5分钟的幸福。
3、蚝油在好多素菜的处理上,完全可以替代盐,而且有着盐没有的那股“鲜”味,最直接的就是花菜,尤其是干锅花菜。洗干净沥干,然后下油,放一点点花椒或者辣椒,把花菜放进去,一滴水也不要加,感觉差不多了,放耗油+生抽,别放盐,出锅,有追求的就再放些五花肉片进去,尝尝,是不是觉得外面的干锅简直是垃圾?
4、初学者,不要想着一气呵成,很多东西是可以在烹饪过程中不断调整的,容错性巨高,特别是烹饪时间较长的菜式,例如蒸菜。大个比方:梅干菜扣肉,前面不罗嗦,就说上蒸锅开蒸之后,每隔半小时用筷子舔一下,觉得咸了赶紧吧里面的汁水逼出来一点,觉得淡了就加一勺老抽进去,觉得不够甜就放一小粒冰糖在边边,容错性巨高。
5、洋葱没有什么味道,它的全部价值在于增香。举个例子:最最最最简单的,炒鸡蛋,加一两片洋葱进去,感觉是两个菜。
6、刀工没有那么重要,现在的厨房懒人工具太多了,不要把时间浪费在练习刀工上,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,还容易受伤。
7、外面的菜口感总觉得和家里不一样,是因为外面的火,远远比家里的要旺,这个是煤气灶的硬伤,解决不了的,但也并不是没有一点办法,我个人的解决方案是,尤其在所谓的“爆炒”菜式中,会将火开至最大,然后将锅倾斜至很夸张的角度,目的是让火舌舔到锅里的油,这样就会有锅里起火的效果,温度非常之高,然后上盖子压灭,出锅。这招是我自己捣鼓出来的,有的时候实在是少油,火舌舔不到,我就在锅边边刷一点油。
8、汤类中的“鲜”,我指的是的寻常汤类,不外乎来自这四种东西——笋、肉、味精、白胡椒粉(评论提醒,还有一种,但我不经常做,就是菇类)。这也是我经常做的几道,极其方便。比如,上海菜中有一道“腌笃鲜”,冬笋、精肉、咸肉,一比一比一入锅,一大锅,熬着吧,啥也不用放,真的其他啥也不用放(姜片和料酒去腥还是必需的),1个小时后出锅,撒点葱花,冬天里简直是……王菲有首歌叫什么来着?天上人间是吧
9、用猪油,比其他任何的大豆油或色拉油炒出来的菜,都要香,我用过一次就上瘾,唯一的缺点就是凝固点太低了,很容易就变成膏体,冬天是需要用勺子挖的。
10、生抽加热时间长会发苦,所以要后放。
11、盐有助于食物失水,变得更加软烂,这就是为什么炖煮先放盐,炒菜后放盐。
12、裹淀粉与裹面粉相比,在炸制过程中淀粉会极大的保持食物内水分,从而提高食物的嫩度,相反面粉会增加脆度。这也是溜肉段用淀粉、炸鱼炸虾用面粉的原因。
13、对于蚝油、豆瓣酱、生抽、酱油等等,每一家有每一家的优点,建议生食一下。
14、非专业厨师且家常菜中,热锅冷油的容错率很高,所以被很多人推崇,如果你觉得对火候把握度够好,热锅热油完全没有问题(例如爆炒腰花)。
15、菜籽油、花生油、大豆油、橄榄油都各有千秋,川菜喜欢用菜籽油,但很多家庭也喜欢用花生油,建议多尝试一下。
16、刀工一定要练,整鸡整鱼有机会拿回来自己处理,方便于了解食材构造,以及剁切的时候感受不用部位肉的软硬程度。
17、由上一条展开,刚入门做饭的时候尽量不要用陶瓷刀,陶瓷刀本身材质较脆且较轻,无法改变开刃角度,不需研磨就能保持极高且稳定的锋利度,遂不适合新手使用。(电磁炉同理)。
18、做饭好不好吃本质上起决定性作用的是,调料的平衡以及火候的把握,所以能遇到的调料要不断试一试。
19、最后的最后,大家都是一双手,厨艺这东西练练总会上去的,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,家里的调料一定要齐全。
郫县豆瓣酱、料酒、老姜、蒜瓣、老抽(酱油)、生抽(鲜酱油)、香醋、白醋、白砂糖、老冰糖、白芝麻、小磨麻油、甜面酱、蚝油、辣椒面、五香粉、八角、桂皮、香叶、咖哩粉、白胡椒粉、鲜辣粉、花椒粉、椒盐、孜然粉、番茄酱、浓汤宝(牛肉、猪肉和老母鸡)、蜂蜜、老干妈豆豉酱。
这些调味品有共同的特征:
(1)保质期较长,常备着,不容易坏。
(2)使用频率极其频繁。
(3)要么不用,一旦那道菜式需要用到,而你恰恰缺少,那这道菜基本就属于做不了了,非要不可的那种。
下一篇:谈谈挂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