食不厌精,脍不厌细
分享烹饪技术、详解烹调方法
首页 > 调味料 > 正文

咖哩与咖喱粉

  咖哩(英语:Curry,源自坦米尔语:(酱))一词,是以酱汁搭配米饭或饼的料理的统称,通常以姜黄、芫荽、辣椒、丁香、肉桂、孜然、胡椒、肉豆蔻、葫芦巴等香料和姜、大蒜、洋葱等食材,配以肉类、海鲜、豆类、蔬菜烹煮而成,个别国家或地区的咖哩在选择香料上受文化传统、宗教习俗、家庭喜好等的影响,因其食材、调味、烹煮方法而有特定的名称,常见於印度料理、泰国料理、马来西亚料理等料理。
  起源
  咖哩起源于南亚,最早在印度出现,但现代意义的咖哩是由殖民地时期英国人定义及归类。咖哩是指普遍存在於印度,包含姜黄、芫荽、辣椒等香料(香料种类不限,但大多有姜黄、芫荽、辣椒)和姜、大蒜、洋葱等食材,并以油烹煮成酱汁,大多为黄或红色,多油,味道香辣且浓郁,再与其他蔬菜或肉类一起烹调,并搭配米饭或烤饼进食。
  咖哩在世界各地的传播
  咖哩首先在南亚出现,随着和东南亚、中东、东非等地区的贸易和移民传入亚洲和非洲,到了17世纪,欧洲殖民者来到印度展开殖民统治,把烹煮咖哩的香料带回欧洲,并带往美洲、大洋洲的殖民地,继而传播到世界各地,并在世界各地结合不同饮食文化而演变出各种不同风格。咖哩一词,特别是在西半球被广泛的使用,几乎任何加有香料的或带有南亚和东南亚风格的菜肴都叫做咖哩。
  印度
  咖哩来自印度,其搭配的主食,随着地方所盛产农作物的不同而改变,如南印配以稻米所做成的米饭,北印配以小麦所做成的饼。印度料理成功的秘诀在於香料的组合与烹煮次序,而不在於炫丽复杂的烹煮技巧,即使在同一区域内,味道和外观都有着显着的不同。在印度,几乎每一个家庭的厨房都有许多香料,且大都是要使用时才研磨的。另外有一种使用率极为频繁的葛拉姆马萨拉(英语:Garam masala,香辣混合香料),是一种以多种香料调制成的调味料,通常在烹煮完成後撒入料理增香。
  泰国
  泰国的咖哩可分为红咖哩、绿咖哩、黄咖哩、玛莎曼咖哩等种类。作法是先将芫荽、辣椒、孜然、白胡椒等香料和香茅、南姜、芫荽根、红葱头、马蜂橙叶等食材,以及虾酱集合做成膏状後再行使用,烹煮时通常会加入椰浆并以鱼露调味。红咖哩的主要食材是乾红辣椒,绿咖哩则是新鲜青辣椒,在色泽和味道上都和红咖哩有所区隔,其中绿咖哩最辣,不习惯的人进食时容易流眼泪。
  马来西亚
  马来西亚的咖哩通常会加入椰浆及椰丝等当地食材,味道偏辣。马来人、印度人及华人对咖哩的烹煮方法都各不相同,印度人的咖哩通常不会加入椰浆,并配以豆类、蔬菜烹煮而成,这与印度人平常吃素有莫大的关系,华人的咖哩面和咖哩面包鸡,前者是把面条放入咖哩酱汁内,配上蚶、鸡肉、豆芽、秋葵、长豇豆等食材,而後者就是把咖哩鸡包入面团里烘烤,以面包沾咖哩鸡的酱汁食用。咖哩对马来人及印度人来说也是不可或缺的家庭美食,几乎每天都有这道菜肴在餐桌上。
  印度尼西亚
  印度尼西亚的咖哩类似马来西亚的咖哩,通常会加入椰浆及椰丝等当地食材,味道偏辣。
  日本
  日本的咖哩一般不会辣,香料选择多倾向南印风格,并使用法国料理中的Roux(奶油炒面糊)增稠,另外因为加入了水果泥,所以甜味较重。在日本,咖哩除了可以搭配米饭外,还可以作为拉面和乌龙面的酱汁,甚至还有将咖哩作为内馅的面包。咖哩在明治时代由英国人传进日本之後,与日本的米食文化结合,香滑浓稠的咖哩配上白米饭深受日本人的喜爱,家家户户的餐桌上几乎都可见其踪迹,堪称为日本的国民美食,之後又演化出各式独具特色的料理,如咖哩饭、汤咖哩、咖哩面包等。
  香港
  香港於十九世纪中叶成为英国殖民地,因为英国同时还有殖民统治印度,所以印度人便跟随英国人来到香港,英国的统治促成香港具有丰富及多元的饮食文化。最早来到香港的是英军中的英属印度军人,二战後代替英属印度军人保卫香港的是来自尼泊尔的廓尔喀军人,同样以咖哩为主要伙食,因此在驻香港英军军营的食堂及餐厅,咖哩便成为菜单中的必备料理。除了在英军服务外,早年也有不少印度人在香港受聘於警队,因此有不少印度人在香港居住,他们把家乡的咖哩菜式带来香港,又在香港开设香料店,方便他们烹煮咖哩。预先用多种香料调配好的咖哩粉则由英国人引入到香港,使烹调咖哩的程序大为简化,所以咖哩在香港开埠不久便渐渐普及并本地化,香港本地华人也接受了这种源自南亚的辛辣菜肴,除了可在香料店或椰子号买到调配咖哩酱汁的香料,早年香港的杂货铺在售卖粮油食米之余亦有出售咖哩粉,这都使咖哩菜式在香港得以普及,香港华人不但参与经营香料店,并创制出港式咖哩。香港的咖哩常会加入椰浆并融入香港原有的广东菜,咖哩鱼蛋和咖哩牛腩便是道地的香港咖哩,现在几乎每家茶餐厅及快餐店,都有在午饭及晚餐时段供应咖哩餐点,咖哩汤也是车仔面的主要可供选择汤底。曾任警官的何明新表示,1980年代警务处设有警察烹饪学校,训练专职膳食的警员,研究咖哩的烹煮方法,但在1995年实施打击酒後驾驶法例,许多习惯自行驾车返家的警员都放弃在下班後喝酒,间接减少了在警署食堂食用咖哩小食,後来又遇到政府要减少财政赤字而削减警队预算,废除所有专责膳食的警员职位,把这些从事提供伙食的後勤人员调往警队其他部门执勤,警察咖哩成为绝响。另外,驻香港英军的规模在1990年代初逐渐缩减,在军营为英军烹煮咖哩的印巴裔厨师的收入,也受到驻军人数减少的影响,石岗军营的英军指挥官便酌情容许一般市民进入军营用餐,不但维持了咖哩厨师的生计,厨师更因此有机会储得开店的本钱,当英军在1997年全数撤走後,有不少印巴裔厨师都选择留在香港从事饮食业,有部分更创业经营咖哩饮食店。现在香港的茶餐厅、快餐店及西餐厅供应的都是本土化的咖哩,但在印巴裔人士聚集的处所如重庆大厦可以找到印度、巴基斯坦当地的咖哩。
  英国
  英国曾经殖民统治过印度,除了把咖哩带回英国,也随着殖民扩张把咖哩带到世界各地。殖民统治时有不少印度人为英国人服务,与英国人一起东征西讨,并在英国人建立的殖民地定居,咖哩因而传入世界各地,所以英国对於咖哩的普及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  台湾
  台湾人食用咖哩,一般人认为是受日本殖民影响,但事实是之前即有人食用咖哩。台湾文献中记载之最初食用咖哩事例为1865年负责安平海关事务之英国人必麒麟所着之《历险浮摩沙》所提之作者与一群美国船员共进午餐,餐中有田鸡咖哩。虽然早有纪录,不过确实是到日本时代後才流行食用咖哩。 台湾咖哩承袭早期日本殖民统治时期遗留下来的风味,其特徵为使用大量姜黄,因此色泽多为鲜艳黄色,与淡淡的孜然香气,在台湾也有人添加咖哩粉於白米饭中翻炒制作咖哩炒饭。
  台湾各县市中以基隆饮食文化最崇尚咖哩。咖哩文化之所以会在基隆生根,有二种说法:其一为基隆当地湿热,咖哩当中的大蒜与胡椒能将体内燥热排出,对人体好处很大;另一说为基隆早期码头船工工作量大,体力劳动後身体需补充大量电解质,咖哩非但能加速闷热的身体排汗,亦能促进胃液与唾液分泌,帮助消化与吸收,较重的口味亦能刺激食慾。基隆当地有若干独特咖哩食物:流浪头的沙茶咖哩(受潮州汕头移民影响)、七堵汤咖哩、咖哩饼、咖哩润饼卷等。
咖喱粉
  咖喱粉
  咖喱粉是制作咖喱所用到的香料粉末,其最主要的成份为姜黄,亦是令咖喱色水偏黄的重要成份,咖喱粉其他常见的成份还包括姜、蒜、辣椒、孜然、芫茜、葫芦巴等等。
  咖哩食品虽然源自印度,但印度家庭原本只会使用完整的香料,自行在家中把多种香料打碎及研磨,再直接加入在烹调的食物中,这样每个家庭都可根据自己的需要,调整香料的比例,做出具有家庭特色的咖哩菜式,所以印度原本并没有已调配好的咖哩粉买卖。咖哩粉是在18世纪,英国人在印度次大陆的势力日渐扩大而出现,英国人对於从殖民地带来的食物充满好奇,辛辣及香料味道十足的咖哩食品,获得了英国人的喜爱,从最初的上流社会,到一般家庭都渐渐接受这种食物,但英国人烹调咖哩遇到一个难题,在英国本土很难买到制作咖哩的各种香料,在缺乏经验下,也不容易把各香料混合及调配好,於是提供已调配好的咖哩粉便成为市场商机,英国的Crosse & Blackwell被认为是最早商业生产及售卖咖哩粉的公司,在18世纪晚期便开始贩售咖哩粉,这样只需购买集合多种香料及已研磨的咖哩粉,无须事先搜罗多种香料便可制作咖哩食品,使制作咖哩菜式的工序大幅简化,制作的时间也大幅缩短,而且包装咖哩粉容易携带,咖哩粉随英国人被带到全球的英国属土及殖民地,令咖哩食品得以在全球普及。

上一篇:沙嗲酱
下一篇:葡汁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