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辛
荤菜(五辛)是指五种具“辛味”的野菜:大蒜、葱、薤(藠头、小蒜、蕗荞)/薤白(小根蒜)、韭菜、兴渠(中药称“阿魏”;非中原、江南的原生植物,在古代一度误传成芸薹、油菜、香菜或求求罗香),合称五荤或五辛。现代被扩充解释为任何一种含有大蒜素的葱科植物(如,洋葱)。原是印度婆罗门的饮食禁忌,佛教、道教因食用五辛会口气重,恼人心绪,碍人修行,不建议食用。
词语释意
“荤菜”这个词在现代一般指含有动物性成分的餐饮食物,该含义在佛教中对应“腥”。所谓“荤腥”或“肉荤”是佛教中这两类的合称。
历史
禁食五辛源自于古印度婆罗门的饮食禁忌,食用葱、蒜的主要是贱民阶级。印度人认为仙人、天人喜欢洁净,人食五辛后不肯接近。
佛教的《律藏》则记载佛陀说法时,有比丘食蒜不来听法,怕害熏诸梵行人。佛陀于是对僧团设下律制,禁止啖蒜。在《根本说一切有部律杂事》中,将食葱、韭类也算入食蒜而禁止。若因病须服用,则不在禁止对象之列。
《楞严经》称“五辛熟食会引发情欲,生啖容易动怒”,这句话可能取自《大毘婆沙论》“欲贪烦恼就像吃兴渠,瞋恚烦恼有如食辛辣”。
《本草纲目》记载有在农历元旦食五辛(五辛盘)以辟疠气、瘟疫的习俗,并以五辛为“韭、薤、葱、蒜、姜”。《荆楚岁时记》则以五辛为“大蒜、小蒜、韭菜、芸薹、胡荽(香菜)”。
佛教五荤
“五辛”之说出自《大乘梵网经》,谓此五辛为“大蒜、革葱(山葱或薤)、慈葱(葱)、兰葱(小蒜或韭)、兴蕖(阿魏)”,《菩萨戒义疏》举旧说为“蒜、葱、兴蕖、韭、薤”。《楞伽经》称:“葱、韭、蒜”(或加:薤)。《翻译名义大集》举出:大蒜、葱(梵 latārka)、小根蒜、韭、兴渠五种。
* 大蒜(Allium sativum)
* 薤:小蒜(Allium bakeri);薤白:小根蒜(Allium macrostemon)
* 葱(Allium fistulosum)
* 韭菜:(Allium tuberosum)
* 兴渠:阿魏(Ferula assafoetida),十诵律记载兴渠为五种树胶药之一,印度传统医学阿育吠陀亦载兴渠为药用。
道教五荤
《尔雅翼》谓,“西方以大蒜、小蒜、兴渠、慈蒜、茖葱为五荤,道家(是指道教)以韭、蒜、芸薹、胡荽、薤为五荤。 ”即道教五荤为韭、蒜、芸薹、胡荽、薤。芸薹为现在油菜一类。
《本草纲目》谓,“炼形家以小蒜、大蒜、韭、芸苔、胡荽为五荤。”所谓炼形家,应属道教一派。
另外,道士忌食数种肉,《上清灵宝大法》有言;“天厌雁、地厌犬、水厌鲤、鳝、龟、鳖。”雁、狗、鲤、鳝、龟、鳖等肉,号称“三厌”(三官所厌)。据说只要吃了,即会为上天所忌讳,法力就会消失。
禁食的原因
佛家五荤及道教五荤的蔬菜多属于植物当中的葱科,这些植物的成分当中都含有大蒜素,当人体食用这些含有大蒜素的蔬菜后,在血液中会释放一氧化氮,能令血管扩张,放松平滑肌,有改善勃起功能障碍的效果。因此,古代中医认为这能治疗阳痿,增进性欲。而性欲的产生,又影响到了佛教、道教信徒的修行,使人难以不淫,并且与其禁欲的基本教义所背离,故为之禁食。
下一篇:香菜芫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