食不厌精,脍不厌细
分享烹饪技术、详解烹调方法
首页 > 烹饪技术 > 正文

烹饪刀工

  中国菜的原料大多加工成小块尺寸,不像西餐在食用时进行切割。中国烹饪对刀工非常讲究,工具主要是菜刀和砧板,可将原料切成片、丝、条、块、丁、粒、米茸等形状,并要求其大小、厚薄、粗细均匀。有些原料经厨师的刀工后可拼成栩栩如生的美丽图案。
  刀工种类
  切:切是一种比较根本的刀法。切是刀身与原料呈垂直,有节奏的进刀,使原料菌等断开的方法。在制作菜肴的过程中,根据原料的性质和烹调要求,可以分为直切、推切、拉切、锯切和滚切等五种方法。
  片:片的刀技也是处理无骨韧性原料、软性原料,或者是煮熟回软的动物和植物性原料的刀法。就是用片刀把原料片成薄片。施刀时,一般都是将刀身放平,正着(或斜着)进行工作。由于原料性质不同,方法也不一样。大体有推刀片、拉刀片、斜刀片、反刀片和锯刀片五种技法。
  剁:剁又称斩,一般用于无骨原料。此方法是将原料斩成茸、泥或剁成末状的一种方法。根据原料数量来决定用双刀剁还是用单刀剁。数量多的用双刀,又叫做排剁(斩);数量少的用单刀。剁是运用手腕的力量反复排剁(斩),操作时要将原料不断地翻动。排剁(斩)时,不要提刀过高,以防止茸末粘刀或飞溅。在斩茸时,为了达到细腻的效果,可配合用刀背砸。
  剞:剞刀,有雕之意,所以又称剞花刀。剞刀是采用几种切和片的技法,将原料表面划上深而不透的横竖各种刀纹。经过烹调后,可使原料卷曲成各种形状,如:麦穗、菊花、玉兰花、荔枝、核桃、鱼鳃、蓑衣、木梳背等形状。使原料易熟,并保持菜肴的鲜、嫩、脆,使调味品汁液易于挂在原料周围。对刀口深度有一定的要求,一般为原料的三分之二或五分之四左右。操作方法分推刀剞、拉刀剞、直刀剞。
  刀工技巧
  切刀法:切是一种比较根本的刀法。切是刀身与原料呈垂直,有节奏的进刀,使原料菌等断开的方法。在制作菜肴的过程中,根据原料的性质和烹调要求,可以分为直切、推切、锯切、滚切等四种方法。
  锯刀法:锯切,也成为推拉切。锯切刀法是推切和拉切的结合,锯切是比较难掌握的一种刀法。锯切刀法是刀与原料垂直,切时先将刀向前推,然后再向后拉,这样一推一拉像拉锯一样向下切把原料切断。
  滚刀法:滚刀法是切法之一。一手滚动原料,一手持刀跟切,切一刀滚动一次。切时要掌握一定的斜度。多用于切圆而脆的材料,如:萝卜、马铃薯及一些瓜类。通过改变切时的斜度和滚动快慢,使切出来的原料形状各异。
  反刀法:这种方法与斜刀片的原料大致相同,不同的是反刀片的刀背向里(向着身体),刀刃向外,利用刀刃的前半部工作,使刀身与菜墩子呈斜状。刀片进原料后,由里向外运动。反刀片一般适用于脆性易滑的原料。要求左手按稳原料,并以左手中指上部关节抵住刀身,右手的刀紧贴着左手中指关节片进原料。左手向后的每一移动,都要掌握同等距离,使其形状薄厚一致。
  推刀法:推切,刀与原料垂直,切时刀由后向前推(向前滑动),着力点在刀的后部,一切推到底,不再向回拉。适用质地较为松软,用直刀切容易破裂或散开的原料。
烹饪刀工
  原料成形
  马牙段:把葱从中间冲开,切2厘米长的段。
  骰子丁:呈四方形,体积有1厘米立方。
  象眼块:两头尖、中间宽,一般是4厘米长、宽1.5厘米、厚1.5厘米。其大小根据主料、盛器的大小而定。
  菱形块:和象眼块相仿,但没象眼块那么规则。
  骨牌块:呈长方形。一般为5厘米长、2.5厘米宽、7毫米厚。大小可根据情况而定。
  滚刀块:采用原料滚动、斜立刀的方法,将原料切成基本相同的块,如烧茄子等。
  绿豆丁:一种类似绿豆子的小方丁,约5-7毫米立方。
  劈柴块:不规则的原料经过加工,形状基本一致,一般长5厘米,宽、厚各1厘米。
  雪花片:一般1.5毫米厚,长、宽各1.5厘米。
  柳叶片:大部分用笋尖、茭白尖制作,一般长5厘米、厚1.5毫米,一头尖,一头宽。
  松里:熟原料的面不动,里边的大块肉撕成小片后放平。如锅烧鸭、清蒸整面鸭等。
  卧刀片:又称坡刀片。操作方法是左手按原料,右手执刀,刀背向外,刀背略高于刀刃,使刀身呈坡斜状,成品呈斜片状,如腰片、海参、肚片等。

上一篇:焖烧 (炖煮法)
下一篇:关于调味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