食不厌精,脍不厌细
分享烹饪技术、详解烹调方法
首页 > 原料 > 正文

广州沙河粉

  沙河粉,简称河粉、河或粉,是一种通过蒸煮米浆而成的粉条食品,是中国南方和港澳、东南亚一带常见的一种食品,常见的煮法为炒或水煮后配汤,例如炒牛河、上汤河粉。正宗山水沙河粉的原产广州沙河镇。
沙河粉
  制作方法
  沙河粉原料是大米,将米洗净后磨成粉加水制成米浆,用米浆蒸成薄粉皮、再切成带状而成,所产的粉薄白透明,爽软韧筋兼备,炒、泡、拌食皆宜。
  烹调方法
  沙河粉可以用蒸、炒(分干炒和湿炒两种)、煮等多种方法烹调。
  干炒:加油配韭黄以猛火炒熟,加上酱油,可配牛肉、牛腩、猪什等,其中以干炒牛河最为著名。
  湿炒:在干炒后,打上芡汁。
  煮:与一般汤面面食类似,煮熟后配上大地鱼上汤作汤底,再将河粉佐以鱼丸、牛丸、云吞或其他肉类等配料。在广东各地的粉面食店中相当普遍,店家一般会供客人作为面食之中的一种选择(粗面/幼面/米粉/河粉)。
  蒸:蒸熟后,自行沾酱。
  现状
  手工制成的沙河粉色白,近来也有店家在其中加入各种蔬菜汁或者水果汁,制成五颜六色的沙河粉。沙河粉已实现机械化生产,在广州随之出现了大量自行生产的米粉,部分厂家甚至在陈化米中加入硼砂制作,影响了饮食安全。
  2004年,广州市政府考虑将沙河粉以“广州沙河粉”之名申报“原产地域产品”保护,从而加强对沙河粉制造业的管理。2009年,炒河粉被洛杉矶时报评为“年度十大食谱”冠军。
  沙河粉也随着20世纪初,大量的客家与广东移民至马来半岛,在当地也发展出许多面食,其中最有名的是马来西亚霹雳州的鸡丝河粉、芽菜鸡等。
  其他名称
  河粉和其他地方的同类食品,如客家人的粄条、闽南人的粿条极为相似,甚至无法分辨,以致很多时候,在多种方言交叠的地区,粄条、粿条和河粉都被视为同一种食物,例如在马、新一带,在福建人、广府人、潮州人和客家人生活交融的环境,河粉和粿条可说是同义词。
  鸡丝河粉
  鸡丝河粉是一道源自于马来西亚霹雳州怡保市(Ipoh)的华人美食,是由中国广东省沙河镇的沙河粉所演变而成。怡保早期以盛产锡矿为名,因此吸引大量来自广东和客家的移民前来开采锡矿,因为思乡情怀之下,他们开始制作源自广东沙河镇(今广州市天河区)的河粉。这些广东移民挑起扁担,在市区内开始卖起用老母鸡汤头熬制,加上鸡丝的鸡丝河粉。
  后期随着怡保经济状况的好转,有些商家开始利用附近督亚冷河所盛产的大头虾,取其虾壳虾头爆香,熬制成红油,配上熬制了数小时的老母鸡鸡汤,再上菜前配上鲜虾几只、蔬菜,最后在淋上虾油、胡椒粉及葱酥,成为具有怡保特色的“红油”鸡丝河粉。不过在70年代起,怡保开始流行起芽菜鸡这种搭配清汤沙河粉、白斩鸡和芽菜的吃法,鸡丝河粉在怡保逐渐没落,甚至其代表性也被芽菜鸡所取代。不过在马来西亚一般的华人传统咖啡店、茶餐室、美食中心等,仍可以找到鸡丝河粉这道面食。
  并非所有鸡丝河粉都会搭配虾油和虾子,源自吉隆坡的鸡丝河粉则是使用炸腐竹、鱼饼、鱼丸来当配料,味道通常较为清淡。在槟城也有类似的面食,称为粿条汤,虽然发展过程不同,但味道却意外地与吉隆坡的鸡丝河粉相似。

上一篇:膨松剂小苏打、泡打粉与酵母粉的应用
下一篇:豆沙馅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