食不厌精,脍不厌细
分享烹饪技术、详解烹调方法
首页 > 苏菜 > 正文

松鼠桂鱼

  糖醋松鼠桂鱼,有的地区也叫成松鼠鳜鱼、糖醋桂鱼、松子桂鱼,是一道源自中国江苏苏州的番茄汁油炸鱼的菜肴。以鳜鱼为原料,经去骨、剖花、炸制,呈松鼠状,再浇上糖醋汁而成。该菜式口味鲜甜、口感脆嫩,可能对偏咸口味者有所影响。
  “松鼠鳜鱼”工序细腻造型别致。洗净去骨鱼肉向外,剞菱形刀纹,拖干淀粉下油锅鱼首微昂,鱼尾高翘,炸至金黄色捞出盛盘中,浇上卤汁,声吱若鼠,酷似一只俯首缓行松鼠,不愧为姑苏名菜。
  清代《调鼎集》中有关于“松鼠鱼”的记载:“取季鱼,肚皮去骨,拖蛋黄,炸黄,作松鼠式。油、酱油烧。”季鱼,应是季花鱼,即桂鱼。这条记载间接证明苏州乾隆年间有“松鼠鲤鱼”的传说是可能的。因为《调鼎集》中的不少菜肴均是清乾、嘉时的。其次可以说明今天的“松鼠桂鱼”正是在“松鼠鱼”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。不同的是,古代的“松鼠鱼”是挂的蛋黄糊,而今天的“松鼠鱼”是拍干淀粉。古代的“松鼠鱼”是在炸后加“油、酱油烧”成的,今天则在炸好后直接将制好的卤汁浇上去的。此外,今天的“松鼠鱼”在造型上更为逼真,其味酸甜可口,这些都是古代的“松鼠鱼”所难以比拟的。
  松鼠桂鱼的传说
  乾隆帝某次南巡至苏州,微服私出来到松鹤楼,要吃供桌上的元宝鱼(即鲤鱼)。店主无奈,为避让宰杀“神鱼”之罪,遂把鱼烹制成松鼠状,一方面又巧与店招牌中松字相联。乾隆食后甚是满意。因民间常以“鲤鱼跳龙门”来表示吉祥喜庆,因此后来就改用鳜鱼。自此“松鼠鱼”流传开去,有松鼠黄鱼、松鼠鲈鱼等,唯独松鹤楼的松鼠鳜鱼最负盛名。因为乾隆皇帝游江南的故事妇孺皆知。
  松鼠桂鱼是苏州地区的传统名菜,在江南各地一直将其列作宴席上的上品佳肴。据说早在乾隆皇帝下江南时,苏州就有“松鼠鲤鱼”了,乾隆曾品尝过。后来便发展成了“松鼠桂鱼”。
松鼠桂鱼
  松鼠桂鱼做法
  鳜鱼出骨,在鱼肉上刻花纹,加调味稍腌后,拖上蛋黄糊,入热油锅嫩炸成熟后,浇上熬热的糖醋卤汁,形状似鼠,外脆里嫩,酸甜可口。
  备料:鲜活鳜鱼1条(重750克左右),熟虾仁30克,熟笋丁、水发香菇丁各20克,青豌豆15粒,绍酒25克,精盐、葱白段各11克,绵白糖200克,白醋、番茄酱、鲜汤各100克,蒜末2.5克,干淀粉60克,湿淀粉35克,麻油15克,熟猪油1500克。
  制作步骤
  1、将鳜鱼去鳞去鳃,剖腹去内脏,洗净。齐胸鳍斜切下鱼头,从鱼头下巴处顺长剖开,用刀面轻轻拍平,并沿脊骨两侧平片至尾部(鱼尾勿断),斩去脊骨,片去胸刺。然后在鱼肉上先直刻(刀距约1厘米)、后斜剖(刀距3厘米),深至鱼皮(勿破皮),成菱形刀纹。
  2、用绍酒15克、精盐1克放碗内调匀,抹在鱼头和鱼肉上,再滚上干淀粉,用手拎起鱼尾抖去余粉。
  3、番茄酱放入碗内,加鲜汤、糖、醋、酒10克、盐10克、湿淀粉,搅拌成调味汁。
  4、炒锅上旺火,下猪油烧至八成热。将两片鱼肉翻卷,翘起鱼尾成松鼠形,然后一手拎起鱼颈部,一手用筷子夹住另一头,放入油锅中稍炸至呈淡黄色捞起,捞出放在盘中,装上鱼头拼成松鼠形。
  5、锅内留油少许,下葱段煸香捞出,再加蒜末、笋丁、香菇丁、豌豆炒熟,倒入调味汁,旺火烧浓后,加熟猪油75克和熟虾仁炒匀,淋入麻油,起锅浇在鱼身上即成。

上一篇:淮扬菜“标准规范”
下一篇:红楼梦里红楼宴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