食不厌精,脍不厌细
分享烹饪技术、详解烹调方法
首页 > 中式 > 正文

馒头

  馒头,中国传统面食,通常用以面粉制成,将面粉和水按比例混合发酵后(或拌入内馅)蒸制而成的食品。华北地区称为饽饽,关中、中原及江淮部分地区称为馍,晋语、部分闽语地区也称为馍馍等。通常是半球形、长方体,大小从直径4公分左右到直径15公分左右均有。其中,无馅的馒头是多数中国北方人的主食。
馒头  历史
  汉朝时,由于磨已广泛应用,蒸制的面食也随之流行于全中国各地,当时统称为“饼”。
  “馒头”一词最早见于西晋束广微,又称“蒸饼”。
  “馒头”一词出自三国蜀汉诸葛亮。当时诸葛亮率军南渡泸水以讨孟获。根据当地的习俗,大军渡江之前必须以人头祭祀河神。诸葛亮遂命人以白面裹肉蒸熟,代替人头投入江中。诸葛亮将其命名为“蛮头”,即蛮人之头之意,江面原先浮疠瘴竟消散,大军得以平安渡江,一说孤野会讨吃讨喝;又有一说,馒头乃张飞征蜀时发明。唐代以后,馒头变小,称“玉柱”、“灌浆”、“馒役”、“粳头”。
  在此之后无论有无馅心均统称馒头。直到北宋才出现包子这一称呼,指代有馅的馒头(用菜叶裹馅的菜包),而馒头一词本身则逐渐变成无馅制品的统称。现在苏南及浙北地区,如上海、苏州、杭州,仍将无论是否含有内馅的馒头统称为馒头,例如肉为馅的称为“肉馒头”。
  香港酒家供应的馒头体积比北方的小,属于点心而非主食。
  馒头有“瞒头”(欺瞒河神的人头)之说法,无文献可供考证。此词可能衍生自《说郛》内文所载之文字:“食品馒头本是蜀馔。世传以为诸葛亮征南时其俗以人首祀神,孔明欲止其杀,教以肉面二像人头而为之。流传作‘馒’字。不知当时音义如何,适以‘欺[瞒]’同音。”
  馒头分类
  2007年12月20日,中国国家认监委(国家质检总局分管机构)发布了国家标准《小麦粉馒头(GB/T 21118-2007)》,其中将以小麦粉为原料生产的馒头,分为热包装馒头和冷包装馒头两大类。
  食品安全的顾虑
  长期食用在制作过程中添加有含铝的膨胀剂的馒头,由于可以沉积在大脑、肺脏、肝脏、骨骼、睾丸、子宫等中,累积到一定数量后可会产生慢性毒理作用。尤其是孕妇和发育中的儿童。
  分布
  在大中华地区、越南、朝鲜半岛、日本皆有馒头,形态各异。但在朝鲜语中,汉字词“??”(汉字写为“馒头”)指的是小面团,包括饺子、馄饨、小笼包等等。
  逸闻
  * 《爱竹淡淡薮》[需要解释]载:“宋趄有个叫孙琳的大夫,为宋宁宗治淋病,就是用馒头包大蒜、淡豆豉,每日服3次,3日便病除,被人们视为神医。”
  * 在中华民国国军里,有长达数十年的时间早餐主食均为馒头,故义务役士兵在军中的日子,时常会以吃了几顿馒头来计算自己当兵的日数,被称为“数馒头”。厨房作馒头,前天晚餐后揉面团好等面团发酵,最怕寒流来袭面团不发,就面团铁笼周遍盖棉被甚至置放电热器,以免面团不发大家吃不成,伙房兵会被关禁闭
  * 在中亚,馒头(曼提)是指肉包。

上一篇:锅贴
下一篇:包子介绍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