汤圆与元宵
汤圆是一个盛行于华人界的美食及甜点,由于制作方便又美味,因此广为流传,是上元与冬至应景的一种食品,寓意团团圆圆。吴语称之为“汤团”、“圆子”;泉漳话(含台湾话)称之为“圆仔”、“米圆”;潮州话称之为“鸭母捻”、“圆”;兴化话称之为“丸囝”;马祖话称之为“汤丸”;福州话称之为“元宵丸”;客家语称之为“惜圆”、“粄圆”、“雪圆仔”、“圆粄仔”。
汤圆制作步骤
汤圆大多为糯米制成,也有少部分以黄米制成,内馅较为常见的有芝麻、枣子、水果及鲜肉、菜肉等;也有小而无馅者,唤“小圆子”,以吴地最为人识。汤圆内馅可甜馅或咸馅或是无馅,相对于元宵只能甜馅而言丰富许多。
1、将糯米粉和水混合成面团,揉搓至光滑。
2、将面团揪成小块,搓成圆形的小球。
3、在小球中间放入红豆沙、花生酱或芝麻糖等馅料,封口搓圆。
4、沸水下锅煮至浮起即可捞出,放入碗中加入适量糖桂花即可。
在制作过程中,注意面团和馅料之间的比例,及汤圆的大小均匀。煮汤圆时,要沿一个方向不停地搅拌,避免粘连糊底。
江南汤圆
吴语称汤团,江南地区的汤团以宁波汤团尤为出名。宁波汤团采用吊浆技法,即将糯米磨成水磨粉,随后配以用芝麻、猪油和白砂糖合成的黑洋沙馅,以其色白发光,糯而不粘而着名,故现在宁波邻近地区,如上海的汤团做法也多采用宁波汤团的做法。不过上海郊县本地人家仍照老法,做菜肉、黑洋酥、枣子、豆沙四味,分做圆、圆长、一头尖、两头尖样式。今知名的宁波汤团老字号有缸鸭狗等,上海城隍庙的宁波汤团店也十分有名。此外酒酿小圆子也是江南地区的一道名点,色白无馅,汤甜微醺,开春时节最兴。
四川汤圆
每年春节期间,在四川当地都有吃汤圆的习惯,尤其是大年初一和十五这两天,有团圆的象征意义。此外,汤圆分甜味和咸味,甜的馅料以红糖、黄糖为主,多配以花生、核桃、芝麻、玫瑰;咸味的馅料多以肉末与宜宾芽菜等制成。
福州汤圆
福州的汤圆又称米糍。制作方法介于元宵和汤圆之间,是通过搓半湿的糯米米粉制成。没有馅料,用开水煮熟捞出,食用时会裹上豆粉、黑芝麻、白糖或花生粉等??粉。在冬至早上,煮熟的汤圆会先和福橘(橘子,可带橘叶)摆放在一起供奉祖先, 然后再由全家一起当早餐食用。
香港汤圆
汤圆在香港没有特定的食用时节,但以秋冬季较受欢迎,市民会在中秋、冬至、农历新年及元宵制作汤圆,寓意团团圆圆,同时商店及餐厅也会准备较多的汤圆出售。事实上,香港很多甜品店一年四季也有在供应汤圆。传统港式汤圆主要以花生颗粒、芝麻蓉及红豆蓉作馅料,并以红糖及姜煮成甜汤。新派港式汤圆则包含紫薯、绿茶、南瓜、奶黄等材料,也有把汤圆外皮做成不同颜色,以及制作成动物或水果的形象。
台湾汤圆
传统汤圆通常比较小,无馅料,烹调时通常加红糖或黑糖和水一起煮,是为圆仔汤。也有咸的食法,则加入蔬菜和肉类甚至火锅料等材料,煮成咸汤圆。除了无馅料的传统汤圆,近年来包馅的汤圆也后来居上,平时商店超市及卖场也会贩卖包馅汤圆,尤其在冬至和元宵期间,汤圆多会有促销打折的活动。
马来西亚与印尼汤圆
马来西亚与印尼有一种以棕榈糖、黑糖、椰浆、糯米、食盐制作,名为Klepon的类似汤圆的甜点椰丝球。
元宵
元宵是一种华人传统节令食品,通常由糯米制成的,包有馅料。
北方人依照习俗通常在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和新年烹制食用,吃元宵象征家庭像月圆一样团圆,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。曾有多种名称,如面茧、粉果、元宝、汤饼、圆不落角等。
元宵制作过程和汤圆并不相同。元宵通常有馅料,并由人工层层摇制而成,因此制作元宵称为“摇元宵”。现在多用机器代替人力制作。
元宵和汤圆的区别
根据明代刘若愚的《酌中志·饮食好尚纪略》记载,元宵“其制法用糯米细面,内用核桃仁、白糖为果馅、洒水滚成,如核桃大小,即江南所称汤圆也。”也就是认为北方所称的元宵就是南方所称的汤圆。
但在当代中国部分地区(如北京市)的市井语言中,对元宵和汤圆有约定俗成的区分:
元宵只用素的固体甜馅料;汤圆的馅料有素有荤
元宵馅料先切成小块后蘸水沾上糯米粉而成;汤圆乃将糯米粉和好成皮将馅包入
元宵皮薄,煮时皮才吸收水分变糊;汤圆馅含水量比元宵多,湿糯米粉粘性极强
元宵一般为元宵节北方的年节食品;汤圆是每年南方冬至食用
下一篇:油条